劉川鄂:魯找九宮格分享迅、張愛玲比擬論–文史–中國作家網

2024 年 5 月 2 日 0 Comments

要害詞:魯迅 劉川鄂 張愛玲

原題目:發蒙文學的旗號與唯美文學的標高——魯迅、張愛玲比擬論

一、魯迅、張愛玲相提并論

從既有文獻來看,作為讀者,最早把張愛玲和魯迅連在一路的,是后來赫赫有名又佈滿爭議的作家木心。他自述道:“初度讀到張愛玲的作品是她的散文,在一九四二年的上海,在幾本雜志間,十五歲的讀者快心的反映是:魯迅之后感到靈敏表呈精準的是她了。”①從理性感性角度雙重確定了張愛玲的文學察看力和表示力。但這只是1995年張愛玲去世之后的木心回想文字,況且他還把時光提早了一年,眾所周知,張愛玲以小說而著名,自1943年始。

而在張愛玲研討史上,真正最早把張愛玲魯迅相提并論者,是與“女主”配合生涯過一段時光的胡蘭成。他用夸張而至于張狂、別致而有點出格的典範的胡氏話風說道:“魯迅之后有她。她是個巨大的追求者。和魯迅分歧的處所是,魯迅顛末幾十年來的幾回反動,和革命,他的追求是疆場上的受傷的斗士的凄厲的召喚,張愛玲則是一株重生的苗。……魯迅是尖利空中對著政治的,所以譏諷,訓斥。張愛玲不如許,到了她手里,文學從政治走回人世,因此也成為更親熱的。時期在崩潰,她追求的是不受拘束,真正的而平穩的人生。”②

姓胡的人,往往不難被人跟“胡”字連在一路組詞,好比在張愛玲研討方面用過良多工夫的唐文標,將上述這段比擬稱為胡蘭成“胡亂”的吹噓③。不外在我看來,這段話固然不是很“學理化”,但應當稱得上是真正有目光的比擬,是古代文學史上第一流的比擬。胡蘭成的表達老是粗看起來佶屈聱牙搭配生猛,細細咀嚼又是別致精妙的,不成復制。張愛玲不甘願答應把她跟冰心白薇者流回為一類④,后來也對胡蘭成的名字避而不提,甚至承認友人稱其為“惡棍人”⑤,但對這一段比擬似乎歷來沒有提出過貳言,無論他們正在熱戀中確當時,仍是此后幾十年斷斷續續的文字手札交集中。

傅雷是最早把兩個作家的文本停止比擬的研討者。在張愛玲走紅文壇之初,傅雷稱她的《金鎖記》是“我們文壇最美的瑜伽場地收獲之一”,“毫無疑問,《金鎖記》是張密斯截至今朝為止的最美滿之作,頗有《狂人日誌》中某些故事的風味。”⑥拋開題材嚴重主義巨大的右翼“政治對的”文學不雅,出力確定其常人性和技能內功,表現了傅雷頭角崢嶸的目光。譚正璧確定她“在技能上一直下著極深的工夫”,班公預言“她的散文,她的體裁,在中國的文學演進史上,是有她必定的位置的”⑦。跟傅雷的不雅點相互印證,同時期的評論家也賜與張愛玲高度的贊揚。

1944年炎天,滬江同窗聚首上,中先生夏志清初見明星作家張愛玲⑧。十多年后,青澀的文學少年景了哥倫比亞年夜學傳授,開端體系研討中國古代小說,并從事英文本《中國古代小說史》的寫作,把張愛玲正式請進了文學史。在讀了魯迅、茅盾、老舍、沈從文等小說名家的重要作品之后,他體系地讀了張愛玲,“年夜為其天賦、成績所驚”,于是為張愛玲辟以專章,以多于論魯迅的篇幅會商這位歷來在文學史上沒有被說起過的女作家(中文本魯迅占27頁、張愛玲占41頁)。不消除魯迅為人所熟知良多評價不需求細心睜開,張愛玲在文學史上第一次被論及、需求講得細一點先容性的文字絕對多一點這個原因的斟酌(本文談魯迅的篇幅遠遠少于張愛玲,即有近似的斟酌)。

可是依然不成否定,篇幅的鉅細自己,這也是一種比擬。這可以從后來他跟劉再復關于“新文學五大師”排座次的差別可以看得出來。

夏志清小說史轉變了中國古代文學研討格式,也是張愛玲研討的里程碑。他第一次正式地把張愛玲請進了文學史,并賜與主要位置,他說:“可是對于一個研討古代中國文學的人來說,張愛玲該是本日中國最優良最主要的作家——《秧歌》在中國小說史上曾經是本不朽之作。”夏志清正確地掌握了張愛玲小說的特點:激烈的汗青認識、豐盛的想象、對情面風氣的諳練處置、對人物性情的深入檢舉等。說到《金鎖記》,夏志清下了一個驚人而又服人的斷語:“這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巨大的中篇小說。”

過了一些年,在一本書的序中,夏志清依然高度評價張愛玲。他說:

以“質”而論,其實可同西洋少少數第一流作家比擬而無愧色。隔百年讀《秧歌》《赤地之戀》,更使我堅信張愛玲是今世最主要的作家,也是“五四”以來最優良的作家。此外作家……在文字上,在意象的應用上,在人生察看和透闢方面,其實都不克不及同張愛玲比擬。……至多在美國,張愛玲行將名列李白、杜甫、吳承恩之儕,成為一位必讀作家。⑨

夏志清還說:“五四時期的作家不如她,平易近國以前的小說家,除了曹雪芹外,也還有幾人在藝術成績上可與張愛玲比擬?”顯然在這里直接直接的,也把張愛玲跟包含魯迅在內的其他中國古代作家停止了比擬。

若干年后,夏志清的見解略有一些修改。鑒于張愛玲分開年夜陸后作品日少,20世紀60年月以后印出的舊作比新作要多,“文物”一件件出土,夏志清對她的創作氣魄和創作耐久力起疑,“為此,我們公認她是名列前四、五名的古代中國小說家就夠了,不用保持她為‘最優良最主要的作家’”。夏志清說這番話是在1995年。但是,他在50年月末和60年月、70年月的研討張愛玲的文字,可以說開了一代風尚。自夏志清始,張愛玲研討在年夜陸、港臺及美國,已是連續性熱門。而一切的研討,都不克不及回避夏志清,天然也不克不及夠直接直接的回避張愛玲和魯迅的比擬。

余光中充足確定了夏志清在張愛玲研討史上的奇特進獻,他說:“本日而來推重張愛玲,似乎天經地義,可是三十多年前在左傾成風的美國評論界,要斬釘截鐵、確定張愛玲、錢鐘書、沈從文等的成績,到與魯迅相提并論的田地,卻需求智勇兼備的真正學者。一部文學史是由如許的學者寫出來的。”⑩以為張愛玲的“經典化”過程就是從夏志清開端的,顯示了一個傑出的文學家的寶貴膽識。

20世紀末,劉川鄂、葛紅兵的《20世紀中國20位文學巨匠》把魯迅張愛玲列為一、二位。評點到:“魯迅一個沒有長篇的巨匠,但僅有《阿Q正傳》就足以不朽。他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深入地發掘了公民病態的傳統文明之根的作家。”張愛玲“一個把中國現代文人文學傳統與古代西洋小說精華聯合得最好的作家。她筆下的人物一寸一寸都是活的” ⑪。力求最扼要地歸納綜合出兩位作家的特色。世紀轉型期相似的排名比擬多。1994年王一川版的前十位文學巨匠排名中魯迅張愛玲名列此中毫無爭議,金庸上榜郭沫若茅盾落榜惹起過一陣喧嘩。1999年《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評選的次序是:1.魯迅《呼籲》,2.沈從文《邊城》,3.老舍《駱駝祥子》,4 .張愛玲《傳奇》,5.錢鐘書《圍城》。北京年夜學和國度藏書樓結合的排名基礎上都是魯迅一張愛玲二如許一個次序,教學場地可以說是年夜大都學人的共鳴。

2000年10月,時價張愛玲去世五周年之際,在噴鼻港嶺南年夜學召開了以“張愛玲與古代中文文學”為題的國際性學術研究會,對張愛玲的文學史位置題目也是此次會議會商熱門。有記者請夏志清、劉再復這兩位有名學者各列5位20世紀最好的中國作家,他倆不謀而合地把魯迅、張愛玲列在前兩位。在誰是第一上,劉推魯,夏舉張,乃有不合。劉再復將張愛玲比作“殘暴的天賦”,他說:“假如要在魯迅、張愛玲、沈從文、李劼人、蕭紅這五個作家中選擇一個最出色的作家,我確定會在魯迅與張愛玲之間徘徊,然后把票投給魯迅。這是由於,這兩位文學家,一個把天賦貫徹究竟,這是魯迅;一個卻未把天賦貫徹究竟,這是張愛玲。”夏志清跟他的選擇正好相反,他說魯迅的后半生為政治所累,不再有巨大的創作。而張愛玲不外是為生計創作東西的品質有所降落,更值得諒解⑫。

張愛玲與魯迅比擬,學術界曾經有了不少結果。20世紀中國文明的成長“從呼籲到謠言”,是王德威基于魯迅張愛玲文學進獻的歸納綜合。“五四以來,以多少數字無限的作品,而能博得讀者連續支撐的中國作家,除魯迅外,只要張愛玲。” ⑬古代文學界中曩昔只要魯迅研討被稱為“魯學”,臺港曾經有學者在倡導“張學”。⑭總之,這兩個生前沒有交集、有顯明代際差別,粗看起來題材內在的事務話語作風迥然有異,文學史評價也有很年夜不合的作家,在重寫文學史的20世紀下半葉,在多元文學史不雅念的21世紀初葉,他們頻仍地被讀者被學界更多地綁縛在一路了。

單一的巨大主題優先論演化為教學場地生涯題材周全論,單一的文學教導宣揚感化轉變為對審美文娛感化的同時誇大,單一的右翼文學主流文學史擴展為多元文學史,這才有了魯迅張愛玲的相提并論,同領文壇。今世文學在觀賞了沖沖沖殺殺殺的斗爭文學之后也開端觀賞哥啊妹呀的消閑文學,從發蒙文學到唯美文學,從兵士到小資,固然這里面有良多誤讀,但這就是從魯迅到張愛玲,這是一個風趣的文學史景象⑮。

二、魯迅、張愛玲的隱性交集

愛玲讀高一時,家人告知了弟弟的一些劣跡,如逃學、違逆、沒志氣,她很賭氣。有一次在飯桌上父親為一點大事打了弟弟一巴掌,她疼愛得以碗遮臉,眼淚直流。后母見狀不解地笑她:“咦,你哭什么?又不是說你!你瞧,他沒哭,你倒哭了!”愛玲吃不下飯,奪門而逃,在浴室里對鏡而泣,并起誓要報仇。但是,正在她悲傷的時辰——

浴室的玻璃窗臨著陽臺,啪的一聲,一只皮球蹦到玻璃上,又彈歸去了。我弟弟在陽臺上踢球。他曾經忘了那回事了。這一類事,他是慣了的。我沒有哭,只覺得一陣嚴寒的悲痛。⑯

這個故事似乎在哪見過?

在張愛玲寫弟弟的故事里,我立馬聯想到魯迅。《野草》集里的《鷂子》寫道:長兄粗魯地折毀了弟弟的鷂子,長年夜后很是後悔這種舉措,自動向弟弟報歉。弟弟像聽著旁人的故事一樣,全然忘記,毫無仇恨。大師庭的老邁,不論是宗子仍是長姊,無名主的傷痛,嚴寒的悲痛。同情與忘記,復仇與忘記。張愛玲和魯迅實在都表現過對麻痺魂靈的悲痛,只不外令張愛玲覺得悲痛的是她的弟弟,而魯迅不只僅對本身最親近的人,更是對阿誰時期麻痺的群眾的悲痛。兩者都具有文人悲天憫人的襟懷胸襟和睦度。張愛玲的家庭較于魯迅是更悲痛的,魯迅至多獲得了他母親的愛,他本身對母親也是尤為尊重的。而對于張愛玲,母親是她愛的人,也是傷她最深的人。親情的缺掉在很年夜水平上影響著張愛玲的創作。從張愛玲和魯迅的童年回想來看,他們自小就具有了同情同情的人格氣質,這也許是終極招致他們走向寫作之路的某種內涵動力。可視為二人心坎深處的隱性交集。

魯迅年夜張愛玲約四十歲。魯迅往世時,張愛玲是個高二年級的先生。這兩位,少小時都經過的事況了家庭的嚴重變故,寺庫藥店和家庭災害之于肥大的少年魯迅,繼母舊衣和無愛家庭之于少女張愛玲,他們沒有了兒童慣常的認知世界的金色目光,早熟早慧,審美情味趨勢于悲。兩人都有冗長的私塾進修階段,都沒有獲得正兒八經的年夜學文憑,都有走異路逃異地追求別樣人生的經過的事況和認知。魯迅後期做過公事員和教員后期是不受拘束個人工作者,張愛玲簡直平生都是不受拘束撰稿人成分。兩性格感來往和婚姻都不敷“常態化”。如從傳統婚姻情勢來看,魯迅朱安是真正意義的“明媒正娶”,應當算特殊正常,如從古代不受拘束婚姻的意義下去看,魯迅和許廣平也挺正常;張愛玲與胡蘭成、賴雅的婚姻,在中國傳統意義上離經叛道,在古代目光中卻相當正常。為了尋求真正的人生,違反了那時社會風俗層面具有共通性。

也許,這種概況的比擬沒有什么特殊意義,言簡意賅也很難說清。那我們就一路來看一下他們的文學資本。面臨古今中外文明沖突、現代和本國文學匯進古代這個年夜佈景,他們的取舍有同有異,外鄉趨同,它邦多異。

兩人都愛好傳統中國文人文學,好比《金瓶梅》《紅樓夢》《海上花》。在魯迅眼里,傳統中國年夜都是瞞和說謊的文學,但他對《紅樓夢》評價尤高。“至于說到《紅樓夢》的價值,可是在中國底小說中其實是不成多得的。其要點在敢于照實描述,并無遮掩,和疇前小說敘大好人完整是好,壞人完整是壞的,年夜不雷同,所以此中所敘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總之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后,傳統的思惟和寫法都打破了。” ⑰《紅樓夢》的實際主義精力、打破傳統的思惟和寫法的立異,以及文學史的發明,簡直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研討的必引之定論。張愛玲自幼熟讀《紅樓夢》,十幾歲的時辰寫過《摩登紅樓夢》,這可是20世紀中國最早的穿越小說。紅學家莊信正評價說“她對《紅樓夢》的熟習和領會無疑跨越盡年夜大都紅學專家” ⑱,張愛玲本身也樂于提到《紅樓夢》《金瓶梅》對她的影響,曾說過“這兩部書在我是一切的源泉,尤其是《紅樓夢》” ⑲。她是熟讀其文而又深得其神。以家庭瑣事反應時期變遷的構想特色,對建筑布局、風氣情面、起居禮節的刻畫愛好,對人物無常命運的細致掌握,皆有《紅樓夢》的神韻。以致于夏志清把二者名之為“閨閣實際主義”⑳。在莊信正看來,張愛玲的出生經過的事況和文學素養,使她成為曹雪芹的真正傳人,曾有讓張愛玲續《紅樓夢》之類的提出,但聰慧如張愛玲,不會干這費勁不諂諛、永遠留罵名的傻事㉑。從1967年開端,她把精神花在了《紅樓夢》的考據研討上,陸續頒發了七篇紅學研討論文,合集為《紅樓夢魘》出書㉒。

對《紅樓夢》的傳佈與影響經過歷程中被俗氣化的題目,張愛玲亦有追蹤關心和評點,且與魯迅高度分歧。魯迅曾譏笑過30年月有人以寶玉附會歌德筆下的少年維特,以《紅樓夢》附會東方19世紀愛情的見解。他更有佳人看見繾綣、反動者看見排滿、道學家看見宮闈秘事的有名剖析㉓,也是對俗氣《紅樓夢》偏向的嚴厲批駁。張愛玲則靈敏指出:“《紅樓夢》被俗氣化了,而眾所周知,與《圣經》在東方一樣普及,是以影響了小說的主流與瀏覽愛好。” ㉔中國人對《紅樓夢》中家庭熱烈、四世同堂、人事膠葛、婚喪嫁娶、表親愛情有一種異常的親近感,終極逗留在“人生如夢”的淺條理感喟上,知足千百萬人的白日夢。

在研討《紅樓夢》的同時,張愛玲還心心念念另一部晚清小說《海上花傳記》。韓邦慶1894年出書的這部40萬言的吳語方言小說,描述上海娼家丑聞,揭穿洋場暗中,價值遠遠超出跨越同期同類作品,備受文學史家首肯。胡適稱之為“一個第一流的作者用他的全力來描述上海妓女家生涯”的優良小說㉕。魯迅視之為清代“狹邪小說”的壓卷之作,以為“上海此類小說之出尤多……惟年夜都巧為羅織,故作己甚之辭,冀震聳人間線人,終未有如《海上花傳記》之平庸而近天然者” ㉖。皆盛贊其寫實作風。張愛玲的見解也一樣,并常為它抱不服,稱應躋身于世界名著之林而絕不減色。她在1956年給胡適的一封信中表達了移譯《海上花傳記》的意愿。60年月后期70年月初終于如愿。把這部著作譯成了英文,隨后又把吳語本譯為國語本。她自稱為要“救活”這部小說。她以為這本書寫得淡,是最好的寫實作品,“在我一切看過的書里最有日常生涯的況味” ㉗。“平庸而近天然”也是胡適對張愛玲50年月作品的考語。這不是偶合,是三好漢所見略同。

審美興趣的構成,是早年瀏覽、黌舍教導、人生經過的事況、后本性格等多種原因的成果,決議了成年的眼界和價值不雅,也決議了一個作家的創作取向。《紅樓夢》等文人小說對魯迅的影響重要在實際主義精力層面,而對張愛玲的影響詳細化為藝術表達,包含題材、寫法、文風。固然《紅樓夢》對他們影響的標的目的分歧,可是他們都配合觀賞其中有人,呼之欲出的人道。古代中國最有成績的兩個小說家,在對傳統中國小說的愛好上驚人的分歧,給我們供給了一個如何應用傳統文學資本的積極有用的例證。

是以可以說兩位大師有隱性的交集,或許說有神交,或許說心有靈犀。在張愛玲關于早年瀏覽的回想里,提到了魯迅、曹禺、老舍、穆時英、沈從文、張恨水等古代作家,當然存在著20年月作家影響40年月作家的能夠性。張愛玲、胡適家族素有交往,張愛玲到美國之后也幾回跟胡適會晤,她的小說《秧歌》和《赤地之戀》深得胡適的好評,兩人也在手札中會商過《海上花傳記》的文學價值。所以張愛玲有充足的來由對胡適“敬若神明”㉘。

但她對魯迅也是尊重有加的。有采訪為證:

1971年夏,張愛玲在柏克萊加年夜任務時代,“例外”地接見了一位遠方來客——青年學者水晶師長教師㉙。對于五四以來的中國作家,張愛玲也談到了本身的見解。她很是愛好沈從文,說他是一個好的體裁家。她愛好老舍的短篇,以為其短篇勝過長篇。他們還特殊談到了魯迅——

談到魯迅,她感到他很能裸露中國人道格中的昏暗面和劣根性。這一種傳統比及魯迅一逝世,突告中止,很是惋惜。由於后來的中國作家,在進步平易近族自負心的旗號下,都是“掩罪藏惡”的門路,只說好的、不說壞的,其實惋惜。

高手就是高手,大師就是大師,惺惺必定惜惺惺。張愛玲掌握住了魯迅文學人生的要害詞:公民性改革。在張愛玲對魯迅之逝世的可惜中,清楚可以覺得她對發掘公民性的器重,關于40年月中公民族斗爭的實際“中止”了文學對人的探尋的見解也是鋒利而正確的。可以說,在發掘和表示公民劣根性這一點上,她繼續了魯迅,繼續了五四傳統。

這是關于魯迅的一次直接的對話,也輔助了我們對兩人關系和文學發明有最直不雅、最要害的懂得。

胡蘭成回想過張愛玲對魯迅的見解:“愛玲也說魯迅的小說與《三閑集》好,他的幽默恰是中國平人的壯闊活躍喜樂,比起風趣譏諷,他的是厚意,能調笑。他常把本身裝成天真爛漫,這心愛即在于他的跌蕩放誕自喜,很刁。而他卻又是個很是當真的人,極正年夜的。” ㉚這段回想輔助我們懂得張愛玲若何懂得魯迅,也加倍無力闡明從40年月到70年月,從張愛玲創作的岑嶺期到延續期,她一向是敬佩魯迅、敬佩魯迅的公民性改革思惟的。

在近些年挖掘的張愛玲英文版中文版的自傳體“三部曲”《雷峰塔》《易經》和《小團聚》中,張愛玲還直接或直接地談到魯迅。《雷峰塔》里有一段:

中國并不強盛。古書死板有趣。新文學也是驚懾于半個世紀的連番潰敗之后方始呈現,並且都揭的是本身的瘡疤。魯迅寫來凈是鄙薄,也許是愛之深責之切。但琵琶以全然生疏的目光看,只是惡感。㉛

《小團聚》也有說起:“起先女編纂文姬把那篇書評的清樣寄來給她看,文筆學魯迅學得很是像。極薄的清樣紙雪白,加上校訂的年夜字朱批,像有一種線裝書,她有點舍不得寄歸去。”在另一處寫道,邵之雍算魯迅與許廣平的年紀差異,“他們只在一路九年。似乎太少了點”。又道:“不外許廣平是他的先生,魯迅對她也仍是看成一個值得愛惜的青年。” ㉜有人據此以為這里似有借魯迅和許廣平的關系為本身和胡蘭成的情感正名之嫌㉝。

從小康墜進困窘的家庭變故,到早熟早慧的性情培養、到學業受挫的特別經過的事況、到對常態感情的背叛、到不受拘束寫作的個人工作選擇、到對傳統中國文人文學的資本的偏心汲取、到對文學與人道與公民性的懂得,我們找到了此刻被以為成績最高的兩個古代中國作家的類似性和可比性。

張愛玲跟胡適亦師亦友,但更是魯迅的文學傳人,哪怕是一個不“正宗”的傳人。

三、“吃人”與“犯沖”

作為五四魯迅的文學傳人,張愛玲與魯迅有兩點共通之處:一是皆非常重視對公民性弱點的發掘。張愛玲很是信服魯迅對國人道格中的昏暗面和劣根性的揭穿,她本身亦是刻畫人道弱點的圣手。他們兩位是公認的中國古代塑造文學典範人物最有成績的小說家。二是這兩位作家皆具有極強的體裁認識。“魯迅風”“張愛玲體”是他們各自印刻在中國新文學史上最光輝刺眼的徽章。

古代中國作家誰也沒有魯迅那樣深入鋒利、不留人情地拷問過平易近族性,誰也沒有像張愛玲那樣深入鋒利、悲天憫人地拷問過都會男女的情愛世界。在這一點上,他們兩人都異常傑出。現代中國文人只了解一味地服從父親、偶有不滿至少是抱怨父親,自魯迅起,中國人開端審訊我們的父親。《狂人日誌》提醒的中國傳統文明“吃人”的命題,是魯迅對新文學最巨大的進獻,是五四發蒙活動最豐盛的文學結果。經由過程揭穿和批評傳統文明,改革公民性情,是魯迅平生孜孜以求的偉業,他在雜文、散文創作中一以貫之,在小說中更是以抽像的方法作了集中的描繪。他首創了中國古代文學農人和常識分子兩年夜題材,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發蒙主義態度,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刻畫了依靠于地盤的農人政治上受搾取、經濟上受抽剝、精力上受奴役的慘痛實際,他是甦醒的實際主義小說的奠定者,發明性地應用“雜取各種人”“畫眼睛”“白描”等伎倆,塑造了狂人、夏瑜、阿Q、孔乙己、祥林嫂、閏土、華老栓等一系列典範抽像,至今成為良多中國人的“共名”式的文學人物。被傳統巨石壓了四千年的精力成功法魔怔、被兵匪官紳多子壓榨成為木頭人的農人、到逝世都在迷惑本身身材和魂靈無處安置的農婦、為民眾就義被官府砍頭鮮血被做成人血饅頭被民眾享用的喜劇,浮現了魯迅小說一百年的性命活氣。

魯迅是國人魂靈的巨大的拷問者,深入發掘了“吃人”文明的傳統中國之本源,張愛玲努力于“人道呱呱啼叫起來” ㉞,精微表示了在中西文明“犯沖”文明佈景下公民性的變異。張愛玲開篇之作《沉噴鼻屑·第一爐噴鼻》寫女人腐化的罕見故事,立意不在立體隧道德訓斥,亦不是對漢子世界的感性批評,而是決心表示洋場文明如何使古中國的傳統貞女變了節,一個男子如何受了引誘而自甘沉淪,具有濃重的文明分析意味。

衰敗的傍晚、陰沉的月夜、喧鬧的都會、封鎖的第宅,畸形的性愛、無愛的婚姻、歪曲的人道、衰頹的人生——張愛玲把上海、噴鼻港十里洋場這種古今中西的不和諧情況歸納綜合為“犯沖”。在這種“犯沖”的佈景中,生涯著一群拮据牴觸的人物:一個鐘頭看中國古籍一個鐘頭看本國新學問的朱師長教師(《等》),被夸為新的舊的都來得的米晶堯和集姨太太與正式老婆于一身的淳于敦鳳(《留情》),有的力求“一手挽住了時期巨輪,在她本身的小六合里,留住了滿清末年的淫逸空氣,關起門來做小型的慈禧太后”(《沉噴鼻屑·第一爐噴鼻》),有的由於“不認可平易近國,自從平易近國紀元起,就沒長過歲數”招致芳華之花的早夭(《花凋》),有被物欲和情欲逼故意理反常 (《金鎖記》),有已婚男人的感情揮霍(《封閉》),貌似永無停止的高級調情在烽火中不測地摔落到實際的婚床之上(《傾城之戀》)。媒人姻緣、金錢婚姻、高級調情、通奸姘居以及畸形反常的父女情,男狂女怨、畸愛艷史、品德破產、人道淪喪,都是上海灘上噴鼻港灣里中下層人物關系的寫照。張愛玲的“傳奇”,是一組沒有戀愛的戀愛傳奇。

傳統與古代對峙,前人和古人打鬥,歐化和中體沖突,是近古代中國社會的廣泛特征,“犯沖”在百余年的中國人身上投下了有數決裂元素,感情生涯處在汗青的夾縫之中。《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佟振保般的文人墨客,既有歐風美雨的浸禮又有傳統文人士年夜夫的遺風,雙重夾磨、精明妄想、自艾自憐、腳色嚴重,典範地代表了古代中國常識分子的感情和心態。好像阿Q既是辛亥反動前后閉塞中國鄉村的愚蠢落后的典範,又可在他身上折射出幾千年中國公民性弱點一樣,佟振保既是半殖平易近地半封建的中都城市的特定產品,又是古代中國常識分子的一種原型。張愛玲筆下的佟振保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文學中塑造得最復雜最深透的男性常識分子抽像之一。

“這是一個猖狂的世界,丈夫不像丈夫,婆婆不像婆婆”。中篇小說《金鎖記1對1教學》是描述都會與村落、物資與精力“犯沖”招致人物心思反常的令人顫栗之作。其女主人公曹七巧由婚前的潑辣強悍到婚后的瘋瘋傻傻到分炊后的乖張暴戾以致反常的性情過程,使讀者驚心動魄地覺得:封建的品級不雅念、倫理品德、金錢婚姻在一個遺少家庭表示得多么丑惡,對人道的戕害是多么毒辣殘暴。七巧的抽像與丁玲《莎菲密斯的日誌》中的莎菲、曹禺的《雷雨》中的蘩漪并稱為中國古代文學中性情最復雜、內在最豐盛的三年夜女性抽像。《莎菲密斯的日誌》因是日誌體,在表示女性審閱男性世界和本身靈與肉沖突方面是新奇勇敢細膩深刻的,但在佈景刻畫上有欠完全,因此部分地影響了其表示的廣度和清楚水平;《雷雨》因是話劇體裁,它重要經由過程對話來表示蘩漪的感情反常、陰鷙性情和女式的復仇,因此對其性情成長經過歷程和心思演化軌跡的展墊交接有欠細致;而《金鎖記》則是以第三人稱的全知敘事方法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推演主人公的性情成長,一級一級地把曹七巧推向沒有光的地點。其成長頭緒之明白、性情描述之細致、心思分析之直接和鋒利,在古代小說中難有匹敵之作。

產生在洋場上的一切這一切——不三不四的景致、不土不洋的風氣、畸形反常的愛情、荒謬衰頹的人物——都指向了一個核心:文明的“犯沖”。張愛玲所表示的,恰是中國現代文明與東方文明在租界這一特別景地上的污流相匯、污泥摻雜的情況,以及在這種情形下,人們的思惟心思、價值不雅念、行動方法產生的變更和這些文明的本源。她筆下的人物,是中國負面文明的載體。他們的充實心靈就靠這種怪胎之果來彌補。原有的某些品德規范掉往了存在的根據,還有的一些反品德的品德(如男人特權、男人中間主義)獲得了強化。也就是說,在中國傳統的社會政治和文明品德次序的保護者年夜清帝國崩潰之后,曩昔的險惡并未從中國社會鳴金收兵。相反,這些險惡在洋場風情園里開出了“惡之花”。有些人掉臂品德原則,耽于吃苦;更多的人在極端凌亂中茍活,沒有健全的人生目的。洋場是一口年夜染缸,它清楚地現出了中國傳統文明的原來臉孔。它闡明中國文明到20世紀,走進租界非產生病態不成。而作為它的負面文明載體的一部門弱者,只需身在此中,誰也逃不出它的沾染,他們的心思病變也不成防止地要產生。即便那些出生麻煩人家的人,一到洋場,就被塵煙熏得變了色彩,被洋場文明馴化為植物式的茍活者,損失了土壤氣味。張愛玲筆下的中國人,不只是遺老遺少、洋場男女的一種靜不雅抽像,也是對中國人心靈的一種提醒,是對中國公民性的無力不雅照。繁重凝滯、濕潤發霉的汗青氣氛,淒涼凄艷、千奇百怪的生涯圖景,人欲橫流、腐朽腐化的人物抽像,這是頹喪到頂點的寫照,是古中國無可挽回的表征,是中國公民性無可救藥的闡明。它標志著一個階層的衰敗,一種文明的乾涸,一個時期的逝世往。

魯迅著重于從全部社會文明和公民精力的改革來表示人生,張愛玲則是以追蹤關心小我保存狀況和心思的潛伏視角來切進生涯的。魯迅基于鄉鎮生涯、男性為主體腳色反思平易近族文明心思,張愛玲以女性為主體的市平易近階級探尋都會保存的奧妙,成為魯迅平易近族文明心思建構一個實其實在的彌補㉟。魯迅面向曩昔,發掘公民劣根性的傳統文明之根,禮教吃人,這是魯迅的揭穿和呼籲。張愛玲安身當下,描繪在傳統與古代的宏大夾縫中保存的中國人的生涯狀況、精力狀況包含感情狀況。文明“犯沖”,這是平易近國樹立30多年后張愛玲的睿智發明。可以說是珠聯璧合,前后映證,互為彌補,配合完成了對老中國兒女的抽像塑造。他們描繪的重要是一些否認性的負面抽像,同時也是古代文學最勝利、最深入的文學抽像,真真正正活在百年中國文學史上的人物。阿Q、閏土、祥林嫂、孔乙己、華老栓;曹七巧、白流蘇、佟振保、吳翠遠、王佳芝……從時段上,從生涯周遭的狀況上,他們似乎走向了古代,但卻還不是完整的古代人、不是安康的古代人。在這里,我們看到一個完全的古代中國,老中國的兒女。魯迅和張愛玲的畫像,殘暴而真正的。“假如說,魯迅終生努力于公民性的批評,是對平易近族文明心思建構的一個進獻;那么,張愛玲對女性認識里女性原罪認識的展露和批評,則是張愛玲對平易近族文明心思建構的一個彌補,是對女性認識的退化和成長的一個進獻。”㊱

遺憾的是,張愛玲遺憾魯迅傳統被中止,后世學者遺憾魯迅、張愛玲的人道批評傳統持續被中止。張愛玲寫活了熟習的市平易近和常識女性,甚至也寫活了并不熟習的農人的魂靈。“我們并沒有真正繼續英勇地摸索公民魂靈從而激起覺悟與對抗或竟提醒其不覺悟不對抗之故的魯迅的文學傳統,至多是沒有窺破概況景象,看到張愛玲和魯迅的內涵聯絡接觸。張愛玲的被腰斬,從一個正面證明了魯迅傳統的掉落。” ㊲魯迅被弱化了,張愛玲被小資化了,這是他們在21世紀的命運。

四、“魯迅風”與“張愛玲體”

茅盾說魯迅的每一篇小說都有一種新情勢,年夜體是公平的,文學史家將之定名為“魯迅風”。張愛玲的讀者有一個公用的稱呼:張迷。張愛玲摸索過多種體裁,最后構成了她本身的作風,張愛玲的文風有一個只屬于她的定名:張愛玲體。

“魯迅風”有發蒙主義的悲壯,“張愛玲體”帶有古代主義的淒涼。

救國須先救人,救人須先救心,救心靠文藝,這是魯迅文藝運動的邏輯出發點,并貫串一直。他不是為了把小說抬進文苑,而是以發蒙、開發蒙昧、改革公民性作為本身創作的任務。魯迅在1934年回想本身為何寫作的時辰,依然確定為人生的發蒙主義,純潔的審美發明不是他的獨一的甚至是重要創作念頭㊳。作為新文學史上第一個用口語寫作的作家,以人物中間取代傳統中國的事務中間,以人道探尋取代傳統中國的品德評價、成分評價,以復雜人道取代傳統中國的單一的扁平人物描述,以“人”為尺度往拷問小我的和平易近族的魂靈,在古代中國作家中,他是最深入的一個。《狂人日誌》對吃人與被吃景象的令人驚心動魄的提醒,《阿Q正傳》對精力反常的描繪,以及其他作品中對農人和常識分子的人格發掘,從負面展現了非人性的封建軌制和文明的罪行。

魯迅老是把“意思”放在第一位,盡管他有激烈的體裁認識和高明的寫作技能,但他的主旨是“只需將意思轉達出來就行了”,這就是他推重剪紙、年畫這類傳統平易近間藝術的來由。他的小說的思惟濃度太年夜,在必定水平上影響了低條理讀者的瀏覽懂得後果;他“聽將令”而“呼籲”,“遵命”而“文學”,所以他不恤用曲筆。其念頭顯然不是作品情節的必定成長,而帶有“曲就”之意,或許說是出于發蒙、鼓舞民氣的需求。盡管“曲筆”只用一些細枝小節上(如《藥》的末尾夏瑜墳上的花環,《今天》中單四嫂子的夢),但也闡明他創作時感性與感情、思惟需求與藝術感到有必定牴觸;也仍是由於他有太多太深的思惟要迫切地表達,他的實際感太強,在創作的盛年廢棄了創作而專攻雜文(魯迅只承認本身有五種創作集,雜文不算在內)。他的雜文有極高的思惟價值和必定的藝術性,但究竟不是純潔的文學式樣。魯迅廢棄創作,由於他自認為有更直接更簡練更無力的表達方法。他起首是個思惟家,其次才是文學家,他的思惟和文學的反動性又使他樹起了反動家的抽像。他的文學起首因他的思惟而存在,但當他一旦采取文學的方法的時辰,他又是充足留意了文學自己的特征的。所以他是中國古代作家中少有的將思惟性與藝術性聯合得很好的一個。但是,從文學史的角度來說,他的創作多少數字偏少,未必不是一個遺憾。

發蒙態度、實際主義、拷問魂靈,是小說家魯迅的幾個成分標識,也是“魯迅風”的要害詞。筆調嚴重,作風悲壯,寫法簡明,已獲得文學史家的公認。文研會作家、巴老曹等平易近主主義作家都深受過他的影響,也包含對不受拘束主義作家沈從文、張愛玲等的影響。在一篇關于唸書作文的散文中,張愛玲談到原型與虛擬、生涯與藝術的關系:“我是對創作苛求,對原料很是喜好,并不是‘尊敬現實’,是偏嗜它特有的一種神韻,實在也就是人生味。” ㊴張愛玲寫小說,非論“有其本”仍是無其本,她老是把“人生味”放在第一位的。從這個意義下去說,張愛玲是一個檔次純粹的作家。摸索人道,拷問魂靈,提醒文明與人道的沖突是她在小說中孜孜以求的目的,留下了豐盛的平面的關于古代中國的人道畫卷,是值得器重的可貴遺產。

發掘人道,摸索體裁,是優良作家的勝利之路。在這些方面,魯迅和張愛玲都有傑出的進獻。分歧之處在于,魯迅起首是個思惟家,他以文學為批評舊文明改革公民性的利器,具有典範的發蒙主義作家風范,由於發蒙的難度,無論是發蒙者,仍是描繪發蒙者,都是喜劇性的存在,所以魯迅小說的作風是悲壯的。魯迅非常留意周遭的狀況(政治、經濟、汗青、文明、地輿)對人道的影響,而張愛玲較留意人本身的弱點,當然也在必定水平上留意周遭的狀況與人的關系。魯迅懷著對基層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立場停止創作,筆端常帶沉郁的情感和批評的火焰,有激烈的批評氣力,張愛玲則較為寬和與沉著。魯迅小說中有發蒙主義者的幻想之光的照射,而張愛玲則經常消解了豪情,藏匿了幻想。

自稱生來就會寫小說,張愛玲是一個純潔的文學家,更帶有不受拘束主義作家的氣味。因此在人道規戒、體裁表示上浮現迥然分歧的風采。張愛玲不是這個世界的自發的甦醒的批評者,她是一個智者。她的作品,沒有甦醒的實際主義者如魯迅那種清峻的風采和暗藏于此中的感性氣力,基調是淒涼的,骨子是荒謬的。她的傳奇,不外是一個個說不盡的淒涼故事,滲入著令人銘肌鏤骨的冷意。她專寫衰敗,語調沒有批評與訓斥,也無同情與贊美,有的只是嘲弄。她的譏諷,不像魯迅那樣具有對上等人和劣等人分歧的立場,也不像張天翼那樣讓人看出血和淚來,她是諷刺的、不以為意的,對筆下的任何人都不惜嗇嘲弄的翰墨。她賦喜劇以笑劇的情勢演出,每一個看似喜劇的故事中都有笑劇筆調的滲透和笑劇情節的交叉,居心表示精緻的幽默和為難的和睦諧。張愛玲說:“有一天我們的文明,非論是升華仍是浮華,都將成為曩昔。假如我最常用的文字是荒漠的,那是由於思惟佈景里有惘惘的要挾。” ㊵這種要挾感,重要來自作家出生的阿誰令人梗塞的社會的無可拯救的現實,也有歐美猜忌主義文學的影響,因此天然而然地在作品中表示出淒涼的基協調荒謬的意味。

本文第二節談到傳統中國文人文學對二人的積極的配合的影響,但還有沒有說完的半句話:在對東方文明的汲取上,魯迅早年鐘情歐洲浪漫主義,中期重要取法于俄羅斯和西南歐的實際主義。假如說魯迅的文明資本邦畿有比擬弱的一塊的話,那就是歐美不受拘束主義文明。張愛玲則是以歐美的猜忌主義古代主義為主,尤其愛好英國古代作家奧爾德斯·赫胥黎的猜忌主義,薩默塞特·毛姆的以僑居它平易近族的英國報酬描述對象的取材特色和譏諷立場,勞倫斯的心思剖析技能,無疑對她的創作有較年夜的影響。她對人生的喜劇感與荒誕感和古代派作家是相通的。這也決議了他們藝術表示方法上的良多差別。魯迅悲壯,張愛玲淒涼。魯迅對抗盡看,張愛玲盡看。魯迅是實際主義的,張愛玲有更多古代主義的成分。李歐梵歸納綜合為魯迅的發蒙古代性,而張愛玲則屬于審美古代性㊶。

張愛玲是心思描述的高手,描繪人物的巧匠。如前所述,她對洋場風行的“艷異的空氣”的描述相當細膩深刻。而此中心,則是在人道的剖解上。她小說中的人道,確切“呱呱地叫了起來”,叫得最歡的,當數《紅玫瑰與白玫瑰》《金鎖記》《傾城之戀》《封閉》等篇。

張愛玲給她描述的重要對象——上海人畫了一幅漫畫,上海人的“通”給她印象頗深:文清算順、圓滑練達、會趨炎附勢、會混水摸魚,固然“壞”,卻壞得有分寸、有藝術性。張愛玲所說的“通”也就是國人們常常歸納綜合的“精明”之意。而古代中國的上海人是最凸起的、最有特性的人,他們更集中地表現了古代中國人的特色。其最基礎緣由在于受歐風美雨吹拂洗澡最盛,往往得風尚之先。張愛玲的結論是:“上海人是傳統的中國人加上近代高壓生涯的考驗,新舊文明各種畸形產品的交通,成果也許是不甚安康的,可是這里有一種奇怪的聰明。” ㊷所謂“近代高壓生涯”無非是指近古代的一系列社會動蕩,鴉片戰鬥、八國聯軍、平易近國樹立、五四活動等,它們使上海人艱巨地一個步驟一個步驟走向古代;“新舊文明各種畸形產品的交通”則點出了其文明特征與性情本源在于半殖平易近地半封建的分歧理社會;“不甚安康”的成果,是對這類人物以及發生這類人物的情形的本質性否認;而產生到極致的“奇怪的聰明”,恰是病態人格的表示。張愛玲描述人物的勝利之處正在這里。她精緻描繪了“奇怪的聰明”的各種表示以及負載的文明內在。她的以戰鬥年月的上海常因空襲而來的長久“封閉”為佈景的《封閉》,筆力不在戰鬥自己,而在“真人”與“大好人”的對峙。她的以奸細為題材的《色·戒》,以暗害奸細和反被奸細所殺的故事為線索,集中表示的是“人道和正常的人道的弱點”。她愛好反飛騰的寫法,為的是在艷異的空氣中“傳奇里的人道呱呱啼叫起來”。《茉莉噴鼻片》則描述兩代人的喜劇,封建倫理的苦果。這種傳奇式的處置方法,清楚是張愛玲式的,融奇怪故事與心思分析為一體,靈巧隱藏、別致天然。有人問張愛玲密斯寫的動聽的故事若何取材,愛玲答道:“也有聽來的,也有臆造的,但年夜部門是張冠李戴。從這里獲得輪廓,那里獲得臉型,另向此外處所獲得對白。” ㊸這個答覆頗似魯迅“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的“雜取各種人”的典範化寫法。可見,高超的作家自有其相通之處,他們都是察看普遍、歸納講座場地綜合精當的寫人高手。

良多年以前,我對張愛玲體就有一個歸納綜合:人道的主題、女人的命運、犯沖的顏色、淒涼的基調、整齊的構造、繁復的意象㊹。遭到學術界的確定和洽評。張愛玲具有自發的作家認識。她是為數未幾的“為創作而創作”的古代作家之一,是古代意義上的不受拘束常識分子、不受拘束作家。唯其這般,她才幹防止其他作家常會遭到的內部攪擾,孜孜不倦地運營她的藝術世界;她具有激烈的體裁認識。她不帶成見地測驗考試過鴛鴦蝴蝶派、章回體、“新文藝腔”等多種體裁,并逐步構成她卓爾不群而又雅俗共賞的“張愛玲體”;她具有不凡的轉化中外文學傳統才能,她是把中國現代文人小說精髓與古代西洋小說技能聯合得最好的古代作家之一;她具有對人道的高深的洞察與描述才能。她筆下人物的人道深度和美學意蘊遠遠高于普通 古代作家的作品。這四個方面,表現了張愛玲之為張愛玲的奇特價值。我保持以為,張愛玲是40年月最有成績的作家之一,是20世紀中國最優良的小說家之一,中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女作家之一。

假如說魯迅是名流階層的孝子貳臣,那么張愛玲是濁世洋場的才女游勇;假如說魯迅更有人性主義的情懷,那么張愛玲更有不受拘束主義的意味;假如說魯迅是一個平易近主主義的斗士,那么張愛玲更是一個本位主義的獨行俠;假如說魯迅的同情點在底層在哲人、是人人,張愛玲的追蹤關心度更多是在女人漢子、是小我。所謂“魯迅風”有幾個靚麗要害詞:“為人生”“畫眼睛”“白描”“曲筆”,指回在發蒙,誇大的是作品的社會含量和人道含量。所謂張愛玲體有幾個特殊的標識性發明:“犯沖”“整齊對比”“反飛騰”,更令人追蹤關心作品的人道含量和審美含量。他們是融會的,互補的。假如說魯迅是中國發蒙文學的代表,那么張愛玲是中國審美文學的岑嶺。

關于魯迅和張愛玲的評價,源于兩個判然不同的評價尺度:魯迅重要根據汗青價值;張愛玲則根據(東方的)文學價值。就汗青價值而言,不成能有任何一位作家可以或許跨越“平易近族魂”。但就文學價值來看,很能夠是魯迅略被高估與張愛玲絕對被低估。魯迅在今世照舊主要,很年夜水平上是由於我們與魯迅身處于統一語境,年夜時期的極期不曾曩昔。我們不竭地與魯迅書寫的景象重逢,這似乎進一個步驟印證了魯迅的深入與巨大。魯迅對世界的不寬容與張愛玲對世界的懂得,從最基礎上決議了他們走向分歧途徑。魯迅周邊一直繚繞著一群青年,心坎卻孤單到不信賴任何人;而離群索居的張愛玲反而感到縱有百般欠好,于我們親。

有學者誇大魯迅和張愛玲的同中之異,可是我感到我們更應當誇大的是兩人的異中之同。將張愛玲稱為“女的魯迅”的王富仁說:“按照政治立場,我們在張愛玲和中國古代主義文學的奠定者魯迅之間,是很難找到配合之處的,但就其文學偏向和創作方式,二者雷同的處所要比相異的處所多得多。” ㊺根究他們的勝利之道,才夠更深刻地分析為什么他們才是中國古代最主要的作家,及其對今世文學的啟發更有興趣義。

長相不搭,陣營不搭,作風不搭,但他們是最有成績的兩個中國古代作家,有配合的勝利的人道探尋和審美發明的文學經歷,值得我們總結,值得我們器重。

注釋:

①木心:《平生常對水晶盤——讀張愛玲》,臺北《中國時報·人世》1995年9月21日。

②胡蘭成:《評張愛玲》,《雜志》月刊1944年第5期第6期。

③唐文標、關博文、孫萬國編《張愛玲材料年夜選集》,臺灣時報出書社,1984。

④張愛玲:《我看蘇青》,《六合》1945年4月第19期。《謠言》,北京十月文藝出書社,2006。

⑤張愛玲:《小團聚》,臺灣皇冠出書社,2009。

⑥迅 雨:《論張愛玲的小說》,《萬象》雜志1944年5月號。

⑦譚正璧:《論蘇青及張愛玲》,《風雨談》月刊1944年第11期。

⑧夏志清:《超人才幹盡世凄涼》,《中國時報》1995年9月12日13日。

⑨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序》,臺北年夜地出書社,1973。

⑩余光中:《何曾千里共嬋娟》,臺北《中心日報》副刊1995年9月15日。

⑪劉川鄂、葛紅兵:《世紀回眸:兩份作家排名榜》,《文論報》1999年11月4日。

⑫許子東:《張愛玲與20世紀中國文學》,載《無處安置——張愛玲文學價值重估》,陜西新華出書團體,2019。

⑬《張愛玲典躲選集》腰封,哈爾濱出書社,2003。

⑭高全之:《張愛玲學:批駁·考據·鉤沉》,一方出書,2003。高全之:《張愛玲學續篇》,臺灣麥田出書社,2014。

⑮劉川鄂:《花費主義文明語境下的張愛玲景象》,《湖北年夜學學報》2007年第3期。

⑯張愛玲:《百無禁忌》,原發1944年5月《六合》月刊第7—8期合刊,《謠言》,北京十月文藝出書社,2012。

⑰魯迅:《魯迅選集》第 9 卷,國民文學出書社,2005,第348頁。

⑱㉑莊信正:《“往事凄涼不成聽”》,《結合文學》1995年10月號。

⑲㉔張愛玲:《紅樓夢魘》,北京十月文藝出書社,2007,第5頁。

⑳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噴鼻港中文年夜學出書社,2016。

㉒張愛玲:《紅樓夢魘》,1976年臺灣皇冠出書社出書,1977到1986年共印了八版。

㉓《魯迅選集》第八卷《集外集拾遺補編·〈絳洞花主〉短序》,國民文學出書社,2005。

㉕胡適:《海上花傳記序》,載《胡適文存》第3集卷6,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79。

㉖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載《魯迅選集》第9卷,國民文學出書社,1981。

㉗㉘張愛玲:《憶胡適之》,載《對比記》,北京十月文藝出書社,2007。

㉙水晶原名楊沂,江蘇南通人,1935年生。文學博士學位結業后在加州年夜學任教。把本身所寫的論張愛玲文章的影印件寄了一份給張愛玲,并表現要登門造訪。幾經波折,商定會晤。

㉚胡蘭成:《江山歲月》,中國長安出書社,2013,第204頁。

㉛張愛玲:《雷峰塔》,趙丕慧譯,北京十月文藝出書社,2011,第 347頁。

㉜張愛玲:《小團聚》,北京十月文藝出書社,2009,第 150、142頁。

㉝程小強:《論張愛玲對魯迅及新文學傳統的“偏至”說——張愛玲與魯迅的“影響研討”》,《南京師范年夜學文學院學報》2016 年第 4 期。

㉞張愛玲:《本身的文章》,上海新西方雜志1944年7月號。《謠言》,北京十月文藝出書社,2012。

㉟朱紅梅:《互補的神話——魯迅與張愛玲文學與人生不雅之比擬》,《湛江陸地年夜學學報》2002年第5期。

㊱于青:《天賦其女張愛玲》,花山出書社,1992,第135頁。

㊲郜元寶、袁凌:《張愛玲的被腰斬與魯迅傳統之掉落》,《書屋》1999年第3期。

㊳魯迅:《南腔北集結.我怎么做起小說來》,見《魯迅選集》第4卷,國民文學出書社,1981。

㊴張愛玲:《談看書》,載《對比記》,北京十月文藝出書社,2007。

㊵《傳奇重版的話》,上海雜志社出書,1944。

㊶李歐梵:《古代性的尋求》,生涯·唸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第167頁。

㊷張愛玲:《究竟是上海人》,《雜志》月刊1943年第5期。《謠言》,北京十月文藝出書社,2007。

㊸《女作家聚談會》,《雜志》月刊1944年第4期。

㊹拜見劉川鄂:《屢次的構造,繁復的語象——張愛玲後期小說藝術片論》,《中國古代文學研討叢刊》1989年第4期。

㊺王富仁:《中國古代主義文學論》,《天津社會迷信》1996年第5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